
近期,我校环境科学研究所董川教授团队在环境污染物对苯二酚检测和免设备降解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结果以“The smartphone-assisted sensing platform based on manganese dioxide nanozymes for the specific detection and degradation of hydroquinone”为题,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IF: 12.2,SCI一区top)。
基于介孔DM纳米酶的智能手机传感平台对对苯二酚的选择性传感及降解
对苯二酚 (HQ) 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的有机物,其水体残留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HQ存在两种风险程度较低且存在明显检测干扰的异构体,即邻苯二酚和间苯二酚。同时,HQ降解依赖于高耗能的专业设备。因此,开发实用的HQ选择性检测与便捷性降解方法至关重要。董川教授团队利用介孔SiO2为核、MnO2为壳制备的纳米酶 (DM),提出了一种双模式检测和降解方法。在此过程中,基于HQ相比其异构体还原性的差异,立足反应速率的不同,实现了对HQ的高选择性检测,通过监测传感过程中显色剂颜色变化,结合智能手机开发出了HQ的现场检测新方法。同时利用简单的纳米酶促氧化降解,在无设备的情况下实现了HQ的有效分解,为其精确检测和降解提供有效工具。
该论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等的支持下,由董川教授团队的博士生王栋、博士后张羱等共同完成,是董川教授团队近5年来在该刊物上连续发表的第8篇研究成果。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jhazmat.2025.137133
责编 | 宋晓美
二审 | 杨朋举
三审 | 钱宇华